因电视剧的影响,我们习惯性认为古代科举考试在隋唐就有殿试,其实不然,真正的殿试,也就是皇帝亲自出题亲自面见考生这是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的,当然,这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
每一项制度的改变必然需要一个契机,每一件大事发生必然有一个导火索,科举考试往往和徇私舞弊,贪污受贿脱不了干系,考试的目的是选拔人才,那么公平是基石,没有公平的考试,就不会选拔到真正的人才,科考案往往又成群体性事件。
公元973年,宋太祖开宝六年,三月七日这天,宋太祖像往年一样照例在讲武殿接见新科进士,这也是新科进士首次进宫谢恩,在问答中,太祖发现进士武济川、刘濬二人才华浅薄,言语失据,顿时大怒,于是太祖罢黜二人的进士资格,进而怀疑这次科考公平性,结果一查,武济川是知贡举(考官)李昉的同乡,你说若里面没有猫腻谁信?

秃子头上的虱子-明摆着,作为主考的李昉很明显有徇私舞弊的嫌疑,按照剧本来说,有受益者,必定有受害者,这不,落榜进士徐士廉等一干人“打鼓论榜”揭发李昉徇私舞弊之事,宋太祖连夜召见这批落第进士,采纳了徐士廉关于希望皇帝亲自面试他们的建议,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最后一级考试直至科举制度废除。

殿试制度也是逐渐完善,在太祖至仁宗嘉佑二年之前,殿试落榜者比比皆是,不到最后永远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进士,只有在仁宗嘉佑二年后才形成殿试只排名,不黜落考生的惯例。
宋太祖在谈到为什么要进行殿试时说到:“国家悬科取士,校艺求人,有司虽务于搜罗,积岁不无其漏落,所以亲临考试,精辨否臧。或悯其年深,或允其才进,俾咸登于上第,谅克叶于至公。”虽然有专门的机构人员选拔人才,但是也怕有遗漏,所以我亲自仔细测试他们,以辨优劣。本质上来说是皇帝本人拿到了科举取士的最终决定权,皇帝的进一步集权,自此,出现了天子门生,拉近了文人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,便于皇权掌控朝堂。
在开宝八年的殿试中,赵匡胤说了这么一段话:“向者登科名级,多为势家所取,致塞孤寒之路,甚无谓也。今联躬亲临试,以可否进退,尽革畴昔之弊矣。”以前科举取士多是门阀大族把持,下层寒门上升通道被堵塞,有碍公平。殿试可以削弱世家的实力,巩固皇权。

太祖赵匡胤
相关文章:
唐朝皇帝那些事—李适 05-10
宋朝的诗人有谁?10大诗人排行榜,每人3首经典诗,苏轼能否夺得榜首之位? 05-10
北宋的酒楼到底是什么样子?北宋人在酒楼中一般干什么? 05-09
南朝宋的建立者是谁?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在严格意义上为什么不是南北朝人? 05-09
宋代词人李清照,你都了解哪些?一起来看看吧 05-08
宋朝儒学的演进与思想变革,一起来看看吧 05-08
历史上,明朝的官员一般都穿什么样式的官衣,帽子又是什么样的? 05-07
明朝的农民生活怎么样?一夜之间耕地尽失,而且以后绝无翻身的可能 05-07
唐朝的宦官专权为什么能持续一百年?这其中一个原因最致命 05-06
董源是什么朝代 北宋三大家,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05-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