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,一个从皇帝到官员,商人到农民,都充满传奇性的时代。从我个人来讲,现在所谓的清宫大剧,其实很多都是缺乏历史依据的,如果改成明朝的题材,以现在某些导演,编剧的大胆构想,没准还就是还原了当时明朝的真实场景。

士农工商,一直到明代,读书人的地位最高,农民的地位排在第二。可事实真的如此吗?
我们都知道,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,我们的重八兄,就是农民出身。家里没有土地,只能给地主放牛,活不下去了,才有了后来的大明朝。

由此可见,这个“农”,说的是农业,是由官员,大地主,甚至是排在末位的商人,把控的农业。而农民,在新中国成立以前,一直都是最底层,最没有保障的人群。
那古代的农民到底有多惨呢?下面,我们通过一个明朝嘉靖时期的事情,给大家展现一下,古代农民的无奈!
嘉靖帝,了解过历史的人都知道,前期还算努力,后期基本以“嗑药”为人生乐趣,整日悟道,炼丹。结果问题来了,“保健品”多贵啊,又研发又大量食用的,国库没钱了,需要想办法了。

当时内阁的一帮大臣们,给嘉靖帝想了一个办法,江浙地区的绸布利润高,只要能加大生产,国库就有钱了,皇帝您的“保健品”也就可以继续吃了。
如此,嘉靖时期有名的“改稻为桑”出台了。明面上,是皇帝找官员要钱,官员找富户商人要钱,商人们想到绸布利润高于粮食,让农民们把土地改种桑树,以此来增加利润,皆大欢喜。

可实际上呢,皇帝缺钱,官员不想自己给,商人也不想自己给,这才来了个官商勾结,让最底层的农民去给,而且,顺带着和皇帝来个四六分账,既然农民出钱,大家都有的赚嘛!
当时浙江的农民有一句俗语,7山2水1分田,说的就是农民可种耕地十分少,当时平均算下来,浙江一户农民只有不到2亩地,根本无法养活自己。幸好当地有山有水,农民们种些茶,桑,做些铜漆,河里补些鱼虾,和自己耕地里种出来的粮食,勉强度日。

耕地对于农民来说,就是命根子,耕地种粮食,农民也才心里踏实。可改稻为桑的国策一下达,当地的官商就把主意打在农民和耕地上了。
怎么才能赚更多的钱呢?让农民把耕地直接种成桑,去收购,肯定不合适。如果能把农民的耕地低价兼并过来呢,然后再让无地可耕的农民,反过来为自己种桑,这样,又得到了农民的耕地,又以极低的价格雇佣农民,还能把控最后的绸布利润,如此,才是利益最大化啊,当然,农民要被刨除在外。

有了这个思路,后来当地官商的做法也足够狠辣。先是借助当时的汛期,把防洪堤炸了,洪水把农民的耕地全部淹毁。而官方以赈济粮食不足为由,鼓励当地农民卖出耕地,以向富商换取粮食。然后富商以10石,甚至是8石的价格,收购当时50石一亩的农民耕地。
农民在辛辛苦苦忍过今年之后,发现自己的耕地没了,只能向当地的富商租田耕种,而富商也知道农民手里没粮,再故意提高耕地租金,或者以极低的价格,雇佣农民为自己种桑,最后满足皇帝,官员还有商人自己对绸布原料的需求。
这种富有“大智慧”的手段,岂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所能反抗的。所以说,当时明代的农民,的确是惨到家了。而且田地一失,作为农民,再无翻身的可能。
相关文章:
历史上,明朝的官员一般都穿什么样式的官衣,帽子又是什么样的? 05-07
明朝的农民生活怎么样?一夜之间耕地尽失,而且以后绝无翻身的可能 05-07
唐朝的宦官专权为什么能持续一百年?这其中一个原因最致命 05-06
董源是什么朝代 北宋三大家,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05-06
明朝胡皇后和孙皇后的废立背后,其实无关朱瞻基的爱情,或是政治交易 05-05
明朝的宰相有哪些 ,他们有什么功劳? 05-05
灭明朝的人是谁?魏忠贤排第二 05-04
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化 ,影响着明朝地位的变化 05-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