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日,宋太祖赵匡胤正在上早朝,底下文武百官正在议论纷纷。
“众爱卿,有本请奏。”
可底下群臣还是交头接耳似乎没听见,宋太祖心里不爽,于是假装干咳几声加重语气。
“咳咳,各位爱卿,今日可有本要奏表!”
群臣这才反应过来皇帝发话了,但是脸上的笑容还没停止。宋太祖脸都气绿了,心想我堂堂一国之君,你们这样成何体统,心中有气但是不好发作,首先群臣中有很多自己是自己老部下,其次自己又要树立一代名君楷模,幸好赵匡胤不是朱元璋,不然准得拖几个下去打板子解解气,宋太祖脸上不动怒,心里却在琢磨怎么治治这帮家伙。

又过几天上早朝,文武百官在进宫门前各自领到新的官帽,这官帽左右两边各加一个翅膀,长约一米,群臣虽然纳闷这是什么玩意,但是也得戴上,没办法皇上所赐。这样一来朝堂之上只要哪位大臣交头接耳开小差,官帽上的大翅膀就会戳到旁边同僚的眼睛或头部,即使没伤到撞到一块也很尴尬,群臣再也不敢交头接耳窃窃私语,而且在散朝下班的时候也是规规矩矩排队上下班。

以上纯属闲聊,其实宋朝的一米帽也有官方名字叫展脚幞fu头,从汉唐这时期就有,并非宋朝专利,只是到了五代十国幞头的样式更加复杂,有直脚、交脚、曲脚、翘脚、朝天脚等,款式各异。这个“脚”即指系于脑后两根带子的剩余部分。软裹与软脚指幞头主体和幞头脚内无硬质支撑物,即为织物包裹发髻后的自然状态;与之相对的硬裹与硬脚为幞头主体和幞头脚内增加了竹、木、金属等硬质材料,使幞头外形更加硬挺。宋朝又加以改变,据宋代史书记载,宋朝群臣的幞头展脚由铁制成,向两侧加长。那么这一米帽实用性怎么样?

相传宋朝宰相寇准,有一次乔装打扮成平民装束,准备微服私访,于是他来到汴京城闹市深处的一条小巷,巷子很窄,寇准走的很小心,巷子里面拐弯处有座很小的民房,寇准打算进出看看,没想到他刚从房子的小门走到院子里,屋子里面的一位老者立即上前跪下,嘴里念着:
“小人不知官老爷驾临,还请恕罪。”
寇准连忙扶起老者,心里正纳闷我这微服私访平民装束,他是怎么看出我是当官的,于是就向老者问明缘由,老者回答说:“刚才我看您在进我家屋门的时候,在门口停下左右打量一番才进门,我就猜到肯定是官老爷驾到。”
从上面的小故事可以看出宋代官员这一米帽确实不太方便,当官的都戴出职业病走路都得计算计算,那为什么宋朝还用这种官帽。

1.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议论朝政,由于两边的翅膀太长,转头说话一不小心戳到同僚的脑袋那多尴尬,还是多干活少聊天比较好。
2.可以端正仪表,脑袋上顶两个翅膀,官员上班就会自然的抬头、挺胸、坐直,如果没掌握好平衡,很可能帽子就歪一边。
3为了标新立异,在古代每个王朝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官服样式,而宋朝的一米帽更是宋朝独创,只要我们看到电视剧里面大臣或皇帝戴着一米帽,立即就能猜到讲的是宋朝,至少这点可以说明宋代的一米帽还是很成功的。
相关文章:
明朝的孙皇后圆满的一生:启自微门,因被爱登顶皇后,因爱守住大明疆土 05-03
南宋前面是什么朝代 你知道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是怎样的吗? 05-03
北宋的首都在哪?定都开封,无险可守导致亡国,中间为什么就不迁都? 05-02
明朝为什么经久不衰?看看它都告诉了我们,哪些官场真理? 05-02
北宋词人李之仪:出身名门的青年才俊,仕途坎坷的苏轼门人 05-01
明朝荒淫皇帝排行:朱常洛才排第三,排第一的人神共愤 05-01
明朝吏员能否入试:从明代吏员制度,浅析吏员能否参加科举考试 04-30
唐朝的人均寿命? 从古至今的长寿对比,为什么现代人更能长寿? 04-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