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

明朝八股文,你了解多少?

372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1-23 16:10:13    

八股文,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,也称制艺、制义、时艺、时文、八比文。它起源于宋元的经义,而成于明成化年间,到清光绪末年才被废止。

何为八股文

据百度百科介绍,八股文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,文体有固定格式:由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题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八部分组成,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。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,合起来共八股。旧时科举,八股文要用孔子、孟子的口气说话,四副对子平仄对仗,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,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。

用现代文来解释,八股文就是现在的论文,根据题目先提出论点,对论点做出初步解释,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,对自己观点展开论述,在论述过程中要有四段对仗的文字,最后总结收尾。

八股文的意义

八股文的出现,可以说是中国文坛由虚向实的一种进步。所谓“唐诗宋词明八股”,在八股文之前的古诗词,就内容、文字等而言,更讲究的是文字韵律。

唐宋时期的科举体裁是律赋。律赋的基本格式则是:两句四言的命题,四平四仄和依次转韵的八字限韵,且句句对偶。

科举考试文体从律赋到八股文的转变,可以看出,朝廷在选拔人才时,不再注重话说得漂亮有韵感,更加在意的是把话说得清晰且有条理。朝廷以八股文作为科举体裁,筛掉了大部分只知道风花雪月,咬文嚼字、计较平仄韵脚的末流文人。

八股文的作用

八股文的积极作用就是,让科举能够发挥朝廷选任人才的功用。

隋文帝开启中国科举取士制度以来,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很多人才为国效力。唐、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以诗赋、策论为主,注重个人才气。明代的科举考试以《五经大全》的儒学经义为主,于是催生了八股文,八股文的写作对考生的要求更高,不但对于题目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,同时写作能力上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水平。

八股文的负面作用就是,催生了“百无一用读书人”。

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,这是八股文科举考试下的读书人写照。很多读书人穷尽一生钻研八股文的写法,对政治,社会实际情况缺乏了解。一旦这些读书人考上科举为官,由于缺乏对社会、民生、人情世事的了解,没有足够的知识来应对各类大小事情,只好委任幕僚、师爷及下级官吏决策事宜,使得吏治日渐败坏。

相关文章:

明朝的孙皇后圆满的一生:启自微门,因被爱登顶皇后,因爱守住大明疆土 05-03

南宋前面是什么朝代 你知道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是怎样的吗? 05-03

北宋的首都在哪?定都开封,无险可守导致亡国,中间为什么就不迁都? 05-02

明朝为什么经久不衰?看看它都告诉了我们,哪些官场真理? 05-02

北宋词人李之仪:出身名门的青年才俊,仕途坎坷的苏轼门人 05-01

明朝荒淫皇帝排行:朱常洛才排第三,排第一的人神共愤 05-01

明朝吏员能否入试:从明代吏员制度,浅析吏员能否参加科举考试 04-30

唐朝的人均寿命? 从古至今的长寿对比,为什么现代人更能长寿? 04-30

为何明朝官绅的特权很大,不纳税也不跪拜,地方官还得听他们的? 04-30

刘备朝代 蜀汉刘备(161年-223年),字玄德,东汉末年蜀汉开国皇帝 04-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