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我们了解一下,继后周之后北宋统治者是如何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的?公元960年,后周大将、三军统帅赵匡胤在今天的河南开封发动陈桥兵变、黄袍加身,建立北宋政权,赵匡胤即宋太祖。

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亟待解决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藩镇割据的问题,于是采取了赵普的建议,赵普足智多谋跟随赵匡胤立下悍马功劳,但其人读书少,有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一说。赵普建议,唐末以来,地方藩镇势力强大,威胁中央甚至左右朝代的更迭,根本原因在于权势太甚,应该从权、钱、兵三个方面削弱地方势力,加强中央集权。首先,第一方面措施是收精兵。北宋最为精锐的部队称为“禁军”,禁军多来源于地方精壮之士,直接受皇帝控制。其军队直接统领权一分为三、且互不统属,称为三司,即殿前司、侍卫步军司、侍卫马军司;但其发兵权归枢密院,枢密院又分为左右枢密史 ,这样就实现了北宋军权统兵权与掉兵权的分离,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。第二方面措施是削实权,重视文臣,中央委派文臣担任地方州郡最高行政长官,并在其官位之下设置通判,负责监督地方最高长官,有权向中央汇报地方大小事宜,这样就改变了地方武臣在地方专权的局面,有效的加强中央集权,有利于两宋时期“文官政治”的形成。第三方面是制钱谷,地方州郡设置转运使,地方自留开支,其余钱财都由收归中央,这样地方财政基本上处于拮据状态,消除了地方搞割据的物质基础。

杯酒释兵权
北宋通过三个方面的措施,形成了“文官政治、重文轻武、强干弱枝”的政治特点,改变长期藩镇割据分裂的局面,有效的加强的中央集权,巩固了国家局部统一局面,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,但也形成了北宋“冗官”、“冗兵”、“冗费”的国家财政危机,三冗局面造成了北宋“积贫积弱”政治特色,北宋前期政治危机,引发后世改革浪潮。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、文化教育、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。咸平三年(1000年)中国GDP总量为265.5亿美元,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.7%,人均GDP为450美元,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。后世虽认为宋朝“积贫积弱”,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。

相关文章:
宋朝有哪些有名的将军?一起来看看吧 07-20
北宋的行政区划,一起来看看吧 07-14
谈古论今:宋朝的建立与灭亡探析 07-09
宋朝的由来:是怎么建立的? 06-24
明朝七省总督,你们都了解吗 06-24
明朝工匠皇帝,不爱江山美人,偏爱做“鲁班”,被称中国建筑鼻祖 06-23
南宋最好的皇帝是谁?最有作为的皇帝不是宋高宗而是谁? 06-23
民国的瓷器值钱吗 80后问:民国瓷器到底有没有收藏价值? 06-22